- 相關推薦
《最后的常春藤葉》課堂實錄
《最后的常春藤葉》課堂實錄1
師:同學們,《最后的常春藤葉》這篇小說,自誕生以來就一直深深打動著每一個讀者,人們為蘇艾、瓊珊、老貝爾曼而流淚,人們為困境中的小人物體現出來的高風亮節而擊節贊賞。除此而外,還有什么讓人淚流滿面呢?小說的主旨有哪些呢?
同學們思考后發言。
生:人生不能沒有“葉子”,維系生命的葉子,人生不能沒有生存寄托的精神支點,葉子是飄揚在生命枝頭最鮮艷的一面旗幟。
生:貝爾曼老畫家非常平凡甚至有點邋遢的外表下有一顆火熱的、金子般的愛心,雖然窮困潦倒,卻仍無私幫助他人,甚至不惜付出生命的代價。作者借此歌頌了窮苦朋友相濡以沫的珍貴友情和普通人的心靈美。
生:偉大藝術的誕生是以生命為代價的,沒有超人的付出何來美妙藝術的熠熠生輝。
師:“信念決定生命”、“精神超越死亡”、 “歌頌為了他人的生命作出最大的自我犧牲的一種精神”這些都是小說的主旨。還有嗎?
生:老師,我覺得我們現在的思考方式有問題——
師:我們思考到的世界才會是我們真正擁有的世界。你不思考,那個世界永遠與你缺少交集,當然也不可能成為你自己獨一無二的世界。大膽說出自己的想法。
生:我們總覺得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是單向的`,其實,應該是雙向或者是多向的。
師:你想說?
生:蘇艾、瓊珊、貝爾曼,相互之間是互相影響的,互相成就了對方。
師;再多想想,誰成就誰呢?
生:貝爾曼用自己柔弱的生命畫成了最后一片常春藤葉,挽救了年輕的瓊珊,成就了瓊珊美麗的生命。
生:生命即將凋零的瓊珊,促使貝爾曼完成了藝術杰作,也成就了貝爾曼的人生杰作。
師:這倒有新意,大家能具體說說嗎?
生:貝爾曼的外形,跟藝術家相去甚遠,“他年過60,有一把像米開朗琪羅的摩西雕像那樣的大胡子,這胡子長在一個像半人半獸的森林之神的頭顱上,又鬈曲地飄拂在小鬼似的身軀上”。“年過60”的老畫家,還沒有什么作品,還奢談什么杰作?有了蘇艾、瓊珊,才有了杰作。
生:貝爾曼空有理想,卻遲遲未能實現。“貝爾曼是個失敗的畫家。他操了四十年的畫筆,還遠沒有摸著藝術女神的衣裙。他老是說就要畫他的那幅杰作了,可是直到現在他還沒有動筆。”
生:蘇艾、瓊珊的境遇觸發了貝爾曼的靈感。“一幅空白的畫布繃在個畫架上,擺在屋角里,等待那幅杰作已經25年了,可是連一根線條還沒等著。”這是老貝爾曼苦苦等待的“畫布”,“25年”多么漫長,老貝爾曼一直沒有動筆,一直找不到靈感。蘇艾的述說,讓老貝爾曼的心為之一顫,直接推動了他的創作。
生;作者也有暗示,相互間的關系和友誼促成了當事人的美事。“那些把她和友誼極大地聯結起來的關系逐漸消失以后,她那個狂想(最后一片葉子掉落,自己就會死去)越來越強烈了。”
師:同學們,貝爾曼以自己的杰作救贖了瓊珊,同時瓊珊也以自己的遭遇成就了貝爾曼,使得貝爾曼能用自己的生命捍衛藝術的希望與生命,他自己也在畫常春藤葉的過程中,完成他一生中最偉大的“杰作”的同時,完成了人生真正意義上的救贖。
生:老師,這篇小說是不是有許多隱喻啊?
師:是的,常春藤的花語是感化。凡是受到這種花祝福而生的人,具有很強的感化力,能夠影響到身邊的人。常春藤象征著忠誠,在希臘神話中,常春藤代表酒神,還有著歡樂與活力的象征意義,它同時也象征著不朽與永恒的青春。把常春藤送給友人表示友誼之樹長青。給結婚的朋友,則代表著新婚幸福、白頭偕老的祝愿。所以——
生:瓊珊在永不凋落的常春藤中獲得新生,老貝爾曼在瓊珊的新生活中永生。
師:換一種眼光,多一種智慧;變一種思路,添一種方法。我何曾想到,“常春藤葉”有如此美妙的寓意。瓊珊的一切感動了老貝爾曼,繪就了老貝爾曼的“杰作”,老貝爾曼的“杰作”,又感化了瓊珊,挽救了將來會創作“杰作”的年輕的女藝術家。這個世界,不是單純的誰感化了誰,誰成就了誰,而是你成就了我,我成就了你,“人”一撇一捺,互相支撐,缺少了撇或捺,就什么“人”都不是了。
生:沒有他人,我們會如瓊珊一樣慢慢枯萎,我們會如老貝爾曼一樣在歲月長河中漸漸老去,一無所得。
師:今天,我們就是在咀嚼著文本,體驗著生命,分享著他人的經驗,到底是小說感化著我們,我感化著你們,還是你們感化著我,如果歐·亨利有幸參加我們今天的課,他一定會說,讀者們,你們感化了我。
《最后的常春藤葉》課堂實錄2
[教學目標]
1. 理解小說曲折生動的情節對人物塑造和主題表達的作用,學習主人公“犧牲自己,成全他人”的精神。
2. 結合歐亨利其他作品,體味探討“歐亨利式結尾”的妙處。
3.懂得歐亨利小說含蓄而深刻的批判主題對精心建構美好人性的重要性。
[教學流程]
一、 播放韋唯《愛的奉獻》,伴隨著音樂導入
“只要人人都獻出一點愛,世界將變成美好的人間。”正是心的呼喚,愛的奉獻,正是“犧牲自己,成全他人”,才挽回了一個即將消失的生命。請同學們觀賞文本小品《最后的常春藤葉》。
二、 六名學生登臺表演(有簡單道具,演員化淡妝,表演結束,學生報以熱烈的掌聲。在學生主持下,大家結合文本,就剛才的表演紛紛發言,肯定成績,指出不足。課堂氣氛異常活躍,令聽課老師也為之興奮。)
三、 文本研習
師:大家預習了《最后的常春藤葉》,也觀賞了幾位同學根據文本改寫的小品,你認為小說最震撼人心的是哪一個情節?
生:應該是小說的結局部分。蘇艾揭示謎底:老貝爾曼的死,換來了“最后一片葉子”這幅他追求終生的杰作,而正是這幅杰作喚醒了瓊珊對生的渴望。
師:最后的藤葉與瓊珊有什么關系?為什么最后的藤葉能挽救瓊珊的生命?
生:瓊珊把自己的生命托付給藤葉,葉在人在,葉落人亡。葉子是希望的象征,如若葉子落了,她也就給自己找到了放棄抗爭的理由;當然,只要葉子不落,她就有所期待,有所抗爭,在最后一片常春藤葉的鼓舞下,重新振作起來,直到康復。
師:這個情節安排得非常好,但妥當嗎?
(生討論)
生1:我認為這個情節安排是妥當的。因為葉子距離瓊珊太遠,她又臥病在床,看不清楚也是可以理解的。
生2:天氣惡劣,再加上瓊珊病情嚴重,高燒導致神志不清,瓊珊看不出來也在情理之中。
生3:為了信念去活去死都能讓人理解,而把自己的生命交給一片秋葉,就讓人難以相信了。從這個角度看,我認為文章這樣安排是欠妥當的。
師:大家發言,仁者見仁,智者見智,都有獨到之處,很好!剛才這位同學說“為了信念生或死都能讓人理解”,誰能就這句話列舉些事例啊?
生1:鉆戒是愛情信物,有人就因為不小心丟掉了鉆戒而尋死覓活。
生2:作家畢淑敏在《我的五樣》中放棄其他,最后選擇了筆,從這一點看,作者是準備把生命交給筆的。
生3:屈原終生愛國,當他看到楚國滅亡的時候,他義無反顧地走向了汨羅江!
……
師:瓊珊將自己的生命交給一片秋葉,確實讓人費解!對這個問題,誰能作出合理的解釋?
生1:我想這個問題應該結合瓊珊所處的生活環境來考慮:她是底層藝術家,沒有什么錢,為了生活,她和蘇艾只能在華盛頓廣場東面藝術區內找一個狹窄的房子來工作。所在的街道錯綜復雜,周圍苔蘚遍地陰暗潮濕。這個惡劣環境導致了瓊珊感染肺病。當瓊珊看到那么多人因染上流行性肺病都像秋葉一樣飄落了而政府不聞不問的.現實時,她精神怎么能不崩潰呢!在這時,她只好把自己的生命和秋葉聯系起來。
師:你這樣理解很有道理!我們國家“非典”猖獗的時候,有感染上“非典”的病人對政府失去希望,像瓊珊那樣失去信心而將生命交給秋葉的嗎?
生:(齊聲)沒有!
師:最后這片藤葉是貝爾曼畫的,為什么說這片藤葉是他的杰作呢?
生1:從前文介紹可知,瓊珊和蘇艾都是青年畫家,作為畫家的瓊珊,居然一直沒能看出墻上的常春藤葉是畫上去的,由此可見貝爾曼先生最后畫的這幅作品技藝之精湛,當然說是杰作了。
生2:我認為最主要的是因為這片葉子給予病人瓊珊以生的希望和信念,表現出普通人之間的那種無私的情意,閃爍著人性的光輝。能救人命的作品,不是杰作又是什么呢?
師:兩位同學說得很有道理!一篇好的小說,一般說來都有主人公,那么你認為這篇小說的主人公是誰,你能說出理由嗎?
生1:是瓊珊。文章寫她的地方最多,情節也是圍繞著她而展開的。
生2:是蘇艾。瓊珊的室友,畫家。 她得知瓊珊病情,在生活上無微不至地照顧她,并以善意的謊言安慰她。可以這樣說,凡有情節之處都有她。
生3:應該是老貝爾曼,因為最后的藤葉是他畫的。
生4:我認為小說主人公評判的標準,不應單純看作者筆墨的多少,而應看他在文中是否具有典型意義,性格發展是否能直接推動情節的逆轉,對主題思想的表達是否具有關鍵作用。從這個角度看我認為主人公應該是老貝爾曼。
師:這位同學的發言很有見地,可我還想問你,既然貝爾曼是主人公,那么作者是怎么寫他的呀?你能說說嗎?
生4:作品集中寫老貝爾曼先生的地方有兩處:初見貝爾曼時,作者通過外貌描寫告訴我們,貝爾曼是一個性格暴躁、酗酒成性、牢騷滿腹、郁郁不得志的老畫家,他生活失意又不滿于現狀,不得不借酒消愁、發泄;又通過描寫他得知瓊珊的病情和“白癡般的想法”后,“諷刺地咆哮了一陣子”,表現了他的善良和同情。再見貝爾曼時,貝爾曼已經身體虛弱,病了兩天就去世了。貝爾曼是因為冒雨畫最后一片葉子,得了肺炎而去世的。他的人格得到升華,崇高的愛心、自我犧牲的精神由此得到了展現。貝爾曼畫常春藤葉雖是小說的重要情節,作者卻沒有實寫,這樣處理使得小說結尾產生出人意外的效果,這就是歐亨利式結尾。
四、 課外延伸
師:什么是“歐亨利式結尾”?誰能結合歐亨利的小說來談談這個問題呀?
生1:《警察和贊美詩》講述的是這樣一個故事:一無所有、露宿街頭的流浪漢蘇比為了應對即將來臨的嚴冬,千方百計地想犯點法,以求達到去布萊克維爾監獄度過寒冷冬天的目的。而當他忽然良心發現,準備洗心革面重新做人之時,卻被警察逮捕了,終于實現了他去布萊克維爾監獄度過嚴冬的夢想。
生2:《麥琪的禮物》講述的是圣誕節來臨之際,一對貧賤夫妻為了互贈圣誕禮物,妻子賣掉了一頭秀發,為丈夫買來了一條白金表鏈;而丈夫卻賣掉了金表為妻子買來了一套梳子。當他們都各自拿出禮物時,卻發現這些禮物都失去了各自的用場,雖然他們都犧牲了自己最寶貴的東西,但是他們純真美好的愛情得到了升華。
師:哦,從剛才兩位同學所舉的例子,結合這篇小說,我明白了所謂“歐亨利式結尾”就是結局常常出乎人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我概括得對嗎?
生:(齊聲)對!
五、 題目探討
師:題目為什么叫《最后的常春藤葉》,而不叫《最后一片常春藤葉》?“最后”有哪些意思?
生1:“最后”就含有最后一片的意思,如加“一片”就不夠精練。花發第一枝才加“一”,如齊己的《早梅》“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支開”。“最后”對瓊珊來說,如果這一片葉子“掉”了,她的生命也就終結了。而對貝爾曼來說,這是他生命中的最后一幅畫。
生2:對于“最后”,還要注意對不同的人物有不同的意義:對瓊珊來說,是她生命中的精神支點,它重新燃起了瓊珊的生命火炬。對貝爾曼來說,是他藝術的升華,是愛的結晶,是體現了貝爾曼人生價值的不朽杰作。
六、 作家之路
師:兩位同學回答得很好!我還想提出另一個問題:歐亨利為什么能寫出這樣好的小說呀?
(討論)
生:歐亨利當過藥房學徒、牧牛人、會計員、土地局辦事員、新聞記者、銀行出納員。他一生坎坷,長期生活在大都市的底層,對都市生活有著切身的體驗。因此他才能用他那支幽默風趣而又飽蘸真情的筆,寫出小人物的痛苦與不幸,寫出他們相濡以沫的道德光輝。老舍熟悉北京,能寫出《想北平》這樣平實的文章;歐亨利生活在美國底層,寫出像《麥琪的禮物》《警察和贊美詩》《最后的常春藤葉》也就不奇怪了。 (鼓掌)
師:你回答得很好!我們知道歐亨利是不幸的,他的一生有著太多的艱難與坎坷,但也是幸運的,因為命運之神在和他開了一個玩笑后,以入獄為代價把一個默默無聞的小職員變成了“曼哈頓桂冠詩人”,變成了一個享譽世界的短篇小說大師。歐亨利一生共創作了300多篇短篇小說,并以其獨特的藝術風格蜚聲國際文壇。從1918年開始,美國設立了“歐亨利紀念獎”,每年評比一次,專門獎勵那些在短篇小說領域做出突出貢獻的作家。
歐亨利就像一片永不凋零的常春藤葉,以他震撼人心的小說,在世界文學史上展示著永恒的生命綠色。
《最后的常春藤葉》課堂實錄3
首先關掉孩子們已經為我打開的多媒體設備:這次我不用課件,一支粉筆一張嘴,體驗一下反璞歸真的感覺。
是學校的教學開放日,看見許多陌生的面孔,還有一些無關的面孔:本校的一些英語老師、生物老師、心理學老師、歷史老師、數學老師都串科來聽我的課了,坐在后面沖我笑。還有一個校長和幾個主任。上午最后一節課了,他們應該去食堂的……
我講課一向不習慣看后面的老師。但這一次去早了幾分鐘,正好碰上學生做眼保操,我在音樂聲中在走廊中行走,看到一個陌生的女老師沖著我可愛地笑,我便回她一個笑。在學生做眼保健操的時候,我將課題用紅、綠兩種粉筆分兩行板書在黑板上:(全部板書附于文章最后)
最后的
常春藤葉
眼保操結束,課前三分鐘的主持人上場。
今天是張琦。她上來之后,不緊不慢地在黑板上書寫了一些成語填空:
( )業有成 ( )心一笑 ( )屋及烏 ( )出心裁 ( )杰地靈
( )貌雙全 ( )言善辯 ( )勝一籌 ( )事多磨 ( )大物博
( )莫能助 ( )怨自艾 ( )所不欲勿施于人
她一邊寫,我心里一邊急,心想:這娃娃,寫那么多簡單的成語干嘛?早知道你要寫那么多,我應該提醒你課前就寫好的。這樣,我講課的時間就不夠用啦!
當她叫了兩位同學上去用紅色粉筆填好空,我才豁然開朗,并感到強烈震撼!
所有成語的首字聯起來就是一句話:“學會愛別人,才能更好地愛自己!”
張琦說:“我們常常覺得這世界不公平,覺得別人不夠愛我們。事實上,除了我們的父母外,沒有人能夠完全無私地愛我們。我們不能對別人有太多的索取和期待,不要覺得我們愛了別人就一定要得到回報。愛不是等價交換。有時候愛別人其實就是愛自己。希望大家牢記這句話:‘學會愛別人,才能更好地愛自己!’”
(生齊鼓掌)
師:好,她真是別出心裁!她寫的時候我還詫異:這孩子寫那么多成語干嘛?接著我開始后悔:早知道你要寫那么多,我應該提醒你們課前三分鐘如果有書寫內容就應該在課前寫好的。但等到曹俐和羅嫻填出結果我才發現其中暗藏玄機,美好的玄機!而且,與我們今天要學習的課文主題有直接的關系!謝謝你,老師非常震撼!好,先給大家看一樣東西(出示一面小圓鏡):這是什么?
生(詫異,齊):鏡子。
師:誰能告訴我,你認為它最有價值的用途是什么?
皋晨暉:看清自己。
師:好,繼續說。
曹俐:不僅讓我們看清自己的外表,還可以不斷省查自己心靈的狀態,因為眼睛是心靈的窗戶,從鏡子里的眼神我們就可以發現自己的生命狀態。
師:非常好。還有其他的看法嗎?
王旻鵬:如果沒有鏡子的話,我們只能看到我們前面和兩旁的景物;有了鏡子,我們通過鏡子的反射,可以看到我們身后的東西。
師:真好,鏡子有反射功能,所以可以改變角度,擴大我們的視野。你的說法讓我想到了我們小時候常做的一個游戲,我不知道你們有沒有玩過:拿著鏡子站在屋外,將陽光反射到屋內,墻上就會出現圓圓的“小太陽”……(學生恍然,齊說:嗯嗯嗯,我們也玩過!)在我看來,鏡子最有價值的用途就是這個了:當我們讓陽光在鏡子上面歇歇腳,一個黑暗的世界就會得到改變。鏡子做了陽光的支點,將陽光傳遞到了黑暗的角落。(板書:支點)那么在我們這篇小說里,有什么東西做了類同鏡子的一個支點呢?
生:常春藤葉。
師:對!鏡子是陽光的支點。常春藤葉是生命的支點。(用箭頭將“常春藤葉”和“支點”連接起來。)
圍繞這個常春藤葉,小說寫了哪幾個與之發生關聯的主要人物“
生(齊):瓊珊、蘇艾、貝爾曼。
師:他們跟藤葉分別有怎樣的關系?瓊珊跟藤葉有怎樣的關系?
生:她相信藤葉能夠決定她的生死。
師:好,她“信”藤葉。(板書:信)那么蘇艾呢?
生:她告訴了貝爾曼瓊珊關于藤葉的玄想。
生:最后關于最后的藤葉的謎底也是由她來講述的。
師:對,非常好!關于藤葉的事情,一直是由她講說的。她的講說對小說情節起到了一個編織的作用。(板書:說)那么貝爾曼呢,這個不能稱為畫家的畫家,他跟藤葉的關系又是什么?
生:畫藤葉。
師:對,畫藤葉。(板書:畫)好,很清楚,小說的情節實際是幾條線索?
生:兩條。
生:一條明線:瓊珊以藤葉決定自己的生死,一條暗線:貝爾曼以自己畫的假藤葉來點燃瓊珊生的希望。
師:說得真好!(板書:明線、暗線)那么這兩條線索是怎樣發生交集的呢?
生:蘇艾的講說。
師:很好。是蘇艾的陳述讓兩條線索發生了交集(板書:波浪線)。我們再看,藤葉在文中有哪兩種呈現方式?
吳宇:一種是自然界里真實的藤葉,一種是貝爾曼畫的。
師:好,一種是真實的(板書:真),一種是畫作,是假的(板書:假),是藝術作品。這兩類藤葉對他們來說分別意味著什么?對于瓊珊來說,無論是自然界里的還是貝爾曼的畫作,她都以為是真的藤葉。這種“以為”帶給了她什么?
生:活下去的信心。
師:對,是真實的信心,是一種把握和憑據!那么,對于瓊珊來說,這“真”的藤葉,就是一種“信心的確據”,是一種可靠的證據。(板書:信心的確據)那么對于貝爾曼來說,這“假”的藤葉又意味著什么?
生:愛心。
師:很好,愛心。(板書:愛心)那么我想問一問:難道蘇艾不愛瓊珊嗎?
生:愛。
師:是,蘇艾對瓊珊也是非常關愛的!哪些細節讓你感動?
(生細讀課文)
師:找到了嗎?找到一處說一處,不必說得很齊全。
曹俐:第12段:“醫生走后,蘇艾到工作室里哭了一場,把一張日本紙餐巾擦得一團糟。然后,她拿起畫板,吹著拉格泰姆曲調,昂首闊步走進瓊珊的房間。”從這個地方我們看出,當醫生告訴她瓊珊的康復機會很渺茫的'時候,她非常傷心。她哭了一場之后,卻并沒有帶著傷心的表情走進房間,而是吹著拉格泰姆曲調,努力表現得輕松樂觀,給瓊珊陽光和鼓勵。
師:嗯,吹口哨,是為了瓊珊。再看下文,第13段,緊接著又寫她趕緊不吹口哨,看看又是為了什么。
生:蘇艾以為瓊珊睡著了,怕吵醒她。
師:對!吹口哨,是為了她;不吹口哨,也是為了她!還有其他細節嗎?
宋雅璇:第23段,當她看到瓊珊非常絕望的時候,她責備她犯傻,又編造了醫生的話來安慰她,還努力畫畫掙錢來給瓊珊買吃的喝的。
師:非常好,她發現了一段非常有表現力的文字。當蘇艾說這段話的時候,是怎樣的表情?
生:裝得滿不在乎。
師:嗯,故意大事化小。那么是怎樣的口吻呢?
生:數落。
師:不是安慰,而是數落。怎么理解?你們平時都不喜歡聽父母的數落是吧?現在瓊珊是一個病人,而且是一個非常絕望的病人,她卻來數落她,而不是安慰她,你怎么理解這個?
夏瑜:越是安慰,越是會讓病人感覺自己已經沒希望了。
師:嗯,安慰,會讓病人感覺真的沒有希望了,所以她數落她,責罵她。就像我們常說的,打是親,罵是愛,她不許她悲觀,不許她絕望。好,在這一段里,除了這里所說的她的表情、口吻以外,還有哪些方面能夠讓我們看出蘇艾對瓊珊的濃濃愛意?
唐云麗:稱呼:“你這淘氣的姑娘”。
師:什么感覺?
唐云麗:這是一種昵稱,是充滿愛意的。
師:非常好!是昵稱,把她當孩子一樣寵愛著。其實,她們年齡是怎樣的?
生(齊):相仿的!
師:對,年齡相仿,卻稱她“淘氣的姑娘”,還有后面的“病孩子”,言語間自然地流露出濃濃的愛意。而且這種愛不僅從語言中流露出來,更從什么方面表達出來?
生:行動!
師:什么行動?
生:編造善意的謊言鼓勵她。
生:畫畫掙錢給瓊珊買吃的喝的。
師:還有其他感人的細節嗎?看看其他的段落?
生:瓊珊和蘇艾對話時候的語氣常常不好,而蘇艾總是很耐心。
師:怎樣的語氣?
生:第26段:“你不能到另一間屋子里去畫嗎?”瓊珊冷冷地問道。
師:嗯,“冷冷”。
生:第38段:“把窗簾拉上去,我要看。”她用微弱的聲音命令說。
師:哦,“命令”。
生:第45段:天色剛明的時候,狠心的瓊珊又吩咐把窗簾拉上去。
師:“吩咐”。瞧,這個病人,既需要蘇艾照顧她,又要蘇艾掙錢養活她,醫治她,她還反過來對蘇艾沒有好聲氣,而蘇艾對她怎樣啊?
生:非常的包容。
師:這讓我聯想到史鐵生的《秋天的懷念》,他說:“雙腿癱瘓后,我的脾氣變得暴怒無常。望著望著天上北歸的雁陣,我會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聽著聽著李谷一甜美的歌聲,我會猛地把手邊的東西摔向四周的墻壁。”一個對生命絕望的人常常會表現得情緒狂躁,心境無限悲哀和凄涼,所以蘇艾能夠理解她,能夠包容她,一心只為她著想。好,現在我有一個問題:蘇艾對瓊珊的愛一點不比貝爾曼對瓊珊的愛來得少,為什么為瓊珊畫藤葉的是貝爾曼而不是蘇艾?
(學生對這一提問感到意外,陷入沉默和思考)
師:蘇艾也是畫家,而且蘇艾年輕,爬梯子相對容易。如果她穿好雨衣去畫那片藤葉,應該不至于像貝爾曼一樣生病最終去世。
(學生繼續沉默)
馬嘉琪:因為貝爾曼和瓊珊一樣是肺炎病人,所以貝爾曼能夠理解和體會瓊珊的絕望心情,知道她此刻最需要的是生的意志和信心。
生(齊糾正):貝爾曼是畫藤葉淋雨之后才生肺炎的!
師:呵呵,好,我發現了,你昨天根本沒事先自己讀一遍課文。不過,你思考問題的角度還是很好的。
羅嫻:因為貝爾曼一直想要完成一個杰作,蘇艾讓他去畫,就是想幫他圓這個夢。
師:你有沒有讀課文啊?蘇艾事先跟貝爾曼商量好了的嗎?
生(齊):沒有。
師:昨天我要你們自己把課文讀一遍的,看來你們兩個都沒有讀啊!蘇艾事先根本不知道那片藤葉是貝爾曼畫的,她并非事先跟貝爾曼商量好了說:哎呀,我還年輕,還沒活夠呢,你反正老了,也活得差不多了,就你去畫吧!
(生大笑。)
師:到底是什么原因?誰來回答?
吳恒亮:因為貝爾曼一生不得志,覺得自己活得沒什么價值,所以想做一件有意義的事。
師:嗯,你的話讓我想到了《夏洛的網》,當小豬威爾伯對夏洛的幫助表示感激并不解的時候,夏洛對威爾伯說:“你一直是我的朋友,這本身就是你對我最大的幫助。我為你織網,是因為我喜歡你。然而,生命的價值是什么,該怎么說呢?我們出生,我們短暫地活著,我們死亡。一只蜘蛛在一生中只忙碌著捕捉、吞食小飛蟲是毫無意義的。通過幫助你,我才可能試著在我的生命里找到一點價值。老天知道,每個人活著時總要做些有意義的事才好吧。”我想,貝爾曼愿意舍命去畫藤葉,不僅僅是因為想要為生命尋找一點價值,也同樣是因為,他對這兩個姑娘有發自內心的愛。我們看看文中怎么寫他對這兩個姑娘的愛。
生:“極端瞧不起別人的溫情,卻認為自己是保護樓上兩個青年藝術家的看家惡狗”。
師:道是無情卻有情。
生:“天哪,像瓊珊小姐這樣的好人實在不應該在這種地方害病。總有一天,我要畫一幅杰作,那么我們都可以離開這里啦。”
師:愛,讓他有了拯救的使命感。
胡盈:我覺得他一直都沒有畫出自己理想中的杰作是因為他內心缺少一種創作的沖動。而瓊珊的境況激起了他神圣的使命感,他覺得真正的藝術作品應該是能夠對人的生命有用的,能夠喚醒人的生命欲望的。
師:你說得太好了!是的,貝爾曼詮釋了藝術的真正價值:真正的藝術作品不是用來換錢的,而是用來啟悟、喚醒、激勵人的生命的!我想到同樣是歐·亨利的作品:《警察與贊美詩》,小說中的主人公聽到教堂的贊美詩之后,靈魂瞬間受到洗禮,想要重新做人。這便是音樂的真正價值。這些分析都很好,只是,難道蘇艾不追求生命的價值和藝術的價值嗎?為什么畫藤葉的不是蘇艾呢?
呂淮清:因為蘇艾要守著瓊珊,怕她孤獨,而且,她怕瓊珊半夜起來看藤葉,所以守著她。
師(笑):哦,這個想法很可愛!不過,第二天瓊珊命令她拉窗簾時,她還是無奈地照辦了。我們不得不承認,老貝爾曼在付出愛心的時候,他的理解更為深透。年輕的蘇艾也許只能想到鼓勵、關懷、照顧,還有為她掙錢治病這些比較具體的事情,但老貝爾曼的愛里邊是包含了有智慧的。(補全板書:愛心的智慧)雖然蘇艾將醫生的話改頭換面編造善意的謊言鼓勵瓊珊也未嘗不是一種智慧,但人生的智慧有大智和小智之分。人生的閱歷不一樣,智慧的深淺也會不一樣。經歷了幾十年人生坎坷的老貝爾曼,更加懂得瓊珊在這種境況下最需要的是什么。所以,他用他和智慧和勇氣將他的愛化為了行動。
師:好,現在我們再來看一看,作為施者(板書:施者),他的這個行動對他自己的生命狀態本身有什么影響?
袁聞:這個行動讓我感覺他的生命有了亮度。因為之前他只是一個失意的藝術家,沒有真正意義的作品,只是替人充當模特兒換點錢來生活,整天只會嘮叨,幻想,喝酒,讓我感覺他的生命很灰暗很頹廢。但他的這個行動讓我感覺到了他生命的升格。
師:很好,在庸常的生活中,他已經失去了畫家的身份,活著,只成為一種慣性。但他因愛而創作,因創作而死,實際是對藝術的一個完成,也是對自己生命的一個完成。好,那么,他的這個行動,對于受者(板書:受者)瓊珊的生命狀態有又什么樣的影響呢?讓我們看看她前后的狀態有什么不同。
戴宇峰:之前她求死,之后她求生。
師:嗯,之前“求死”,她真的“想”死嗎?
吳宇:我覺得她之前并不是真的想死,如果真的想死,就不會把生死寄托于藤葉。真的想死就不會考慮那么多,直接就去死了。(生齊笑)我覺得她其實還是很渴望能夠活下去的,只是看不到希望,就很痛苦、無奈、絕望。
師:嗯,不錯,她內心其實有很強烈的求生欲望,只是對于自己的處境很絕望。那么這個時候就需要有人來拉她一把,而貝爾曼就給了她一個支點。阿基米德說:“給我一個支點,我就能……”
生(齊):撬動地球!
師:對!一個支點能夠改變一個世界。貝爾曼給予瓊珊的這個支點扭轉了瓊珊的整個人生!之前的她,一動不動地躺在那里數葉子,也數算她最后的時光。在看到最后一片葉子沒有掉落的時候,她的狀態發生了什么變化?哪個段落最能表現這種變化?
生(齊):第48段。
師:好,齊讀第48段。
(生齊讀)
師:好,有什么變化啊?
郭麗菲:想吃東西了!而且挺講究:要摻葡萄酒的牛奶!
吳玲玲:她開始感覺從前不想活下去是一種罪惡。開始熱愛生命敬畏生命了。
虞珍:她開始親近蘇艾,以前總是背對著她,對她說話冷冷的,現在卻要坐起來看她煮東西。
曾馨:還愛臭美了,要一面小鏡子!
師:嗯,這正好呼應了前面醫生所說的哪句話啊?
生(齊):“要是你能使她對冬季大衣的袖子式樣發生興趣,提出一個問題,我就可以保證,她恢復的機會準能從十分之一提高到五分之一。”
師:對,一個愛美的女孩是絕對不會想死的!當一個人獲得信心的時候,他的生命會發生徹底的改變!富蘭克林說:“希望是生命的源泉,失去它的生命就會枯萎。”瓊珊用藤葉為自己的生命設定終點(板書:終點)老貝爾曼用自己的生命畫一片藤葉為瓊珊尋找到一個支點,從而延續了她的生命!所以我們看到,永遠不要為自己設定終點(板書:永遠不設),要不斷為自己尋找新的支點!(板書:不斷尋找)從前我們講過哲學界的三大問題:生、活、死。小說中的這三個主要人物身上,恰好各有側重地呈現了作者對這三個問題的思考。想想看,分別是什么?
師:瓊珊……
生(齊):生。(板書:生)
師:貝爾曼……
生(齊):死。(板書:死)
師:蘇艾……
生(齊):活。(板書:活)
師:對,怎么活。蘇艾一直活在盼望中,她一直相信她的好朋友會活下去,并且為了這個盼望而盡自己最大的努力!所以,人活著,不能沒有盼望。(板書:望)
師:透過瓊珊,我們看到一個人的“生”最需要的是什么?
生:是信心。
師:對,需要相信自己能活下去!(板書:信)那片葉子明顯是假的,文中有幾處伏筆。找找看。
生:第40段,“貼在墻上”。
生:第46段,“仍在墻上”。
生:最后一段:“在風中不飄不動”。
師:瓊珊真的看不出來嗎?你可以說她高燒糊涂了,也可以說她身體虛弱產生了幻覺,但最重要的原因可能是什么?
生(齊)她根本不想去懷疑。
師:對,她選擇了不去懷疑,當你不想去懷疑的時候,你就會相信!所以,相信,是一種選擇。選擇了相信,便選擇了“生”。然后,貝爾曼用自己的死向我們昭示了人間最美麗的東西,是什么?
生:愛。
師:對,是愛。(板書:愛)有了信、望、愛,我們就能從容面對三大終極問題:生、活、死。現在,老師想問你們一個問題:你們想象中的天使是什么形象的?
孫迎潔(可愛地笑):穿著白袍,有一雙潔白的翅膀,很可愛,很美麗……
師(笑):嗯,我想象中也是這樣。讀了這篇小說,如果我要你們給天使畫像,你會以誰為原型?
(一半學生說蘇艾,還有一半說貝爾曼。)
師:沒有人選瓊珊,因為她是一個需要幫助的對象是嗎?我們都會覺得天使是來幫助人的。
馬嘉琪:我會選瓊珊。
師:你為什么選她?
馬嘉琪:啊?還要問原因啊?(生大笑。好像他只是想標新立異而已,沒料到我要他講原因。)這個,因為她自己經歷過痛苦了,就能夠理解那些痛苦的人,所以能夠更好地幫助別人吧。
師:說得真好!我們每個人都想像過自己會遇到天使,我們心中的天使幾乎總是穿著白袍,長著一雙潔白的翅膀,然而,天使也有可能長著摩西式的大胡子,有像薩蒂爾似的腦袋、小鬼般的身體,他(她)也有可能滿身遍布傷痕,雖然如此,天使的一生卻是充滿了愛、祝福和使命。只要你愿意,你也可以成為別人的天使。不過,要我選,我也可能會選蘇艾,蘇艾真的很善良很可愛,但是很客觀地說,讀這篇作品,我們的目光都會不約而同地聚焦于誰啊?
生:貝爾曼。
師:是啊,甚至有人寫賞析文章說這篇小說的主人公不是貝爾曼而是瓊珊,主人公到底是誰我覺得需要看作者的視角了,看作者傾向于表達什么主題。我覺得這個沒有確定答案。盡管如此,我們還是會不自覺地將目光聚焦于貝爾曼,這是為什么呢?
嚴菲:我覺得他是因為幫助別人而犧牲了自己,所以更加震撼。
師:嗯,他的大愛讓他的生命放出光華。
周婷:因為整個故事和瓊珊的人生發生轉折的一個點就在于那片葉子,而那片葉子是他畫的。
師:嗯,我們會不由自主地關注那個扭轉瓊珊人生的巨大力量的源頭。
計鳳:這個人物前后反差太大了,所以特別能夠引起關注。前面說他是個暴躁的小老頭,根本沒有什么引人注意的地方。后面突然做出這樣感人的舉動,所以會特別震撼。
師:非常好!他的愛,改變的不僅是別人,還有他自己!所以生命中最大的奇跡是什么?
生:愛!
師:好,讓我們學會在人間傳遞愛,將絕望變成希望!
課后思考,下一節課集中討論:
1、如果將標題換作“最后的梧桐樹葉”,如何?
2、想想歐·亨利式的結尾有什么妙處。
3、體會作者的語言風格。
4、作者擅長描寫小人物的悲歡和他們真摯的友情及愛情,是不是小人物的身上就一定會閃耀出樸素的人性美?(聯讀泰戈特的《窗》)
【《最后的常春藤葉》課堂實錄】相關文章:
《最后的常春藤葉》教學實錄03-12
【精華】《最后的常春藤葉》教學實錄3篇03-13
最后的常春藤作文09-19
最后一片葉作文08-19
最后一片葉作文08-15
最后的一片葉作文11-05
最后一片藤葉作文07-09
最后一片藤葉作文(精選24篇)07-26
常春藤作文1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