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原文及譯文
在我們上學期間,大家對文言文一定不陌生吧?文言文作為一種定型化的書面語言,沿用了兩三千年,從先秦諸子到明清八股,都屬于文言文。相信很多人都在為看懂文言文發愁,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史記》原文及譯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史記》原文及譯文 1
魯人曹沫
曹沫者,魯人也,以勇力事魯莊公。莊公好力①。曹沫為魯將,與齊戰,三敗北②。魯莊公懼,乃獻遂邑之地以和,猶復以為將。
齊桓公許與魯會于柯而盟;腹c莊公既盟于壇上,曹沫執匕首劫齊桓公;腹笥夷覄,而問曰:“子將何欲?”曹沫曰:“齊強魯弱,而大國侵魯亦甚矣。今魯城壞即壓齊境③,君其圖之!”桓公乃許盡歸魯之侵地。既已言,曹沫投其匕首,下壇,北面就群臣之位,顏色④不變,辭令如故,⑤。桓公怒,欲倍⑥其約。管仲曰:“不可,夫貪小利以自快,棄信于諸侯,失天下之授,不如與之!庇谑腔腹烁铘斍值,曹沫三戰所亡地盡復于魯。
【注釋】
①好力:愛好勇武、力氣。
②敗北:戰敗逃跑。北, 打了敗仗往回逃。
、埕敵菈募磯糊R境:意思是說,你們侵略魯國,已經深入到都城邊緣、假如魯國的都城倒塌,就會壓到齊國的邊境了。
、茴伾耗樕。
⑤辭令如故:像平常一樣談吐從容。
、薇叮和ā氨场。背棄、違背。
1、這里所選的是《史記》中《刺客列傳》的第一部分(作者:司馬遷 西漢)。
2、事:輔佐
3、好力:喜歡勇士。力,有力之士。
4、敗北:戰敗。
5、遂邑:即今山東寧陽縣。
6、和:求和。
7、柯:齊邑,今山東陽谷縣阿城鎮。
8、盟:結盟。
9、左右:指齊桓公身邊的人。
10、莫:沒有人。
11、壞:通假字,通“培”,指屋的后墻。
12、圖:考慮,計議。
13、許:答應
14、既:副詞,已經。
15、北面:面朝北。
16、就:趨向,回到。
17、顏色:臉色。
18、辭:言語
19、故:原來
20、與:給。
21、倍:通“背”,違背。
22、約:約定。
23、快:快意。
24、棄信:背信棄義
25、亡:失去,丟失。
26、盡:所有。侵地:被侵占的領土。
【參考譯文】
曹沫是魯國人,憑借其勇敢和智謀效力于魯莊公。莊公十分喜好打仗。曹沫為魯國的大將,和齊國作戰,三次都輸掉了。魯莊害怕了,想要把遂邑這個地方送給齊國來求和,但仍然以曹沫為大將。
齊桓公與魯莊公相約在柯這個地方盟誓。莊公與桓公已經在祭祀的天壇開始盟誓,曹沫手拿匕首劫持了齊桓公,桓公的身邊的人不敢有任何行動,只是問他:“你想要干什么?”曹沫說:“齊國強大而魯國弱小,而強國侵占魯國已經夠多了,現在魯國的京城已經在齊國的邊界,你還想要侵占。”齊桓公于是允諾把侵占魯國的地方都還給魯國。曹沫見齊桓公這么說,就把手中的`匕首扔了,走下天壇,面向北站在群臣應該站的地方,面容臉色沒有絲毫變化,說話做事好象以前什么事都沒有發生過一樣。
齊桓公大怒,想要擴大盟約的內容。管仲說:“這樣做不可以。不可以為了一時的快樂貪圖這樣小的利益。這樣做會使你在諸侯中的威信盡失,失去天下人的信任與幫助,還不如還給他!庇谑驱R桓公把侵占魯國的城池還給魯國。曹沫三次大戰所割出去的城池都還了回來。
生平簡介
曹沫,魯國人,以力大勇敢著稱。魯公對他很欣賞,任命他為將軍,同齊國交戰。未料三戰皆敗,魯公心怯,趕緊商議割地求和。但是并未責怪曹沫,仍用他為將,曹沫以其忠誠勇氣和不爛之舌,既要回了土地,又保全了性命,可謂績效顯著。一說曹沫和曹劌是同一個人。
人物評價
太史公曰:“世言荊軻,其稱太子丹之命,‘天雨粟,馬生角’也,太過。又言荊軻傷秦王,皆非也。始公孫季功、董生與夏無且游,具知其事,為余道之如是。自曹沫至荊軻五人,此其義或成或不成,然其立意較然,不欺其志,名垂後世,豈妄也哉!”
《史記》原文及譯文 2
《史記》--兩漢司馬遷
沛公軍霸上,未得與項羽相見。沛公左司馬曹無傷使人言于項羽曰:“沛公欲王關中,使子嬰為相,珍寶盡有之。”項羽大怒曰:“旦日饗士卒,為擊破沛公軍!”當是時,項羽兵四十萬,在新豐鴻門;沛公兵十萬,在霸上。范增說項羽曰:“沛公居山東時,貪于財貨,好美姬。今入關,財物無所取,婦女無所幸,此其志不在小。吾令人望其氣,皆為龍虎,成五彩,此天子氣也。急擊勿失!”
楚左尹項伯者,項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張良。張良是時從沛公,項伯乃夜馳之沛公軍,私見張良,具告以事,欲呼張良與俱去,曰:“毋從俱死也!睆埩荚唬骸俺紴轫n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義,不可不語!
良乃入,具告沛公。沛公大驚,曰:“為之奈何?”張良曰:“誰為大王為此計者?”曰:“鯫生說我曰:‘距關,毋內諸侯,秦地可盡王也!事犞!绷荚唬骸傲洗笸跏孔渥阋援旐椡鹾?”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且為之奈何?”張良曰:“請往謂項伯,言沛公不敢背項王也!迸婀唬骸熬才c項伯有故?”張良曰:“秦時與臣游,項伯殺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來告良。”沛公曰:“孰與君少長?”良曰:“長于臣!迸婀唬骸熬秊槲液羧,吾得兄事之。”張良出,要項伯。項伯即入見沛公。沛公奉卮酒為壽,約為婚姻,曰:“吾入關,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庫,而待將軍。所以遣將守關者,備他盜之出入與非常也。日夜望將軍至,豈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表棽S諾,謂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自來謝項王!迸婀唬骸爸Z!庇谑琼棽畯鸵谷,至軍中,具以沛公言報項王,因言曰:“沛公不先破關中,公豈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擊之,不義也。不如因善遇之。”項王許諾。
沛公旦日從百余騎來見項王,至鴻門,謝曰:“臣與將軍戮力而攻秦,將軍戰河北,臣戰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關破秦,得復見將軍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將軍與臣有郤……”項王曰:“此沛公左司馬曹無傷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項王即日因留沛公與飲。項王、項伯東向坐,亞父南向坐。亞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張良西向侍。范增數目項王,舉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項王默然不應。范增起,出召項莊,謂曰:“君王為人不忍。若入前為壽,壽畢,請以劍舞,因擊沛公于坐,殺之。不者,若屬皆且為所虜!鼻f則入為壽。壽畢,曰:“君王與沛公飲,軍中無以為樂,請以劍舞。”項王曰:“諾!表椙f拔劍起舞,項伯亦拔劍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莊不得擊。
于是張良至軍門見樊噲。樊噲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甚急!今者項莊拔劍舞,其意常在沛公也。”噲曰:“此迫矣!臣請入,與之同命!眹埣磶矶苋胲婇T。交戟之衛士欲止不內,樊噲側其盾以撞,衛士仆地,噲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視項王,頭發上指,目眥盡裂。項王按劍而跽曰:“客何為者?”張良曰:“沛公之參乘樊噲者也!表椡踉唬骸皦咽,賜之卮酒!眲t與斗卮酒。噲拜謝,起,立而飲之。項王曰:“賜之彘肩。”則與一生彘肩。樊噲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劍切而啖之。項王曰:“壯士!能復飲乎?”樊噲曰:“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辭!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殺人如不能舉,刑人如恐不勝,天下皆叛之。懷王與諸將約曰:‘先破秦入咸陽者王之!衽婀绕魄厝胂剃枺撩桓矣兴忾]官室,還軍霸上,以待大王來。故遣將守關者,備他盜出入與非常也。勞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賞,而聽細說,欲誅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續耳,竊為大王不取也!”項王未有以應,曰:“坐。”樊噲從良坐。
坐須臾,沛公起如廁,因招樊噲出。沛公已出,項王使都尉陳平召沛公。沛公曰:“今者出,未辭也,為之奈何?”樊噲曰:“大行不顧細謹,大禮不辭小讓。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何辭為?”于是遂去。乃令張良留謝。良問曰:“大王來何操?”曰:“我持白璧一雙,欲獻項王,玉斗一雙,欲與亞父。會其怒,不敢獻。公為我獻之!睆埩荚唬骸爸斨Z。”當是時,項王軍在鴻門下,沛公軍在霸上,相去四十里。沛公則置車騎,脫身獨騎,與樊噲、夏侯嬰、靳強、紀信等四人持劍盾步走,從酈山下,道芷陽間行。沛公謂張良曰:“從此道至吾軍,不過二十里耳。度我至軍中,公乃入!
沛公已去,間至軍中。張良入謝,曰:“沛公不勝桮杓,不能辭。謹使臣良奉白璧一雙,再拜獻大王足下,玉斗一雙,再拜奉大將軍足下!表椡踉唬骸芭婀苍冢俊绷荚唬骸奥劥笸跤幸舛竭^之,脫身獨去,已至軍矣!表椡鮿t受璧,置之坐上。亞父受玉斗,置之地,拔劍撞而破之,曰:“唉!豎子不足與謀。奪項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屬今為之虜矣!”
沛公至軍,立誅殺曹無傷。
譯文/注釋
劉邦駐軍霸上,還沒有能和項羽相見,劉邦的左司馬曹無傷派人對項羽說:“劉邦想要在關中稱王,讓子嬰(ying)做丞相,珍寶全都被劉邦占有!表椨鸫笈,說:“明天犒(kao)勞士兵,給我打敗劉邦的軍隊!”這時候,項羽的軍隊40萬,駐扎在新豐鴻門;劉邦的軍隊10萬,駐在霸上。范增勸告項羽說:“沛公在崤山的東邊的時候,對錢財貨物貪戀,喜愛美女,F在進了關,不掠取財物,不迷戀女色,這說明他的志向不在小處。我叫人觀望他那里的氣運,都是龍虎的形狀,呈現五彩的顏色,這是天子的氣運呀!趕快攻打,不要失去機會。”
楚國的左尹項伯,是項羽的叔父,一向同留侯張良交好。張良這時正跟隨著劉邦。項伯就連夜騎馬跑到劉邦的軍營,私下會見張良,把事情詳細地告訴了他,想叫張良和他一起離開,說:“不要和(劉邦)他們一起死了!睆埩颊f:“我是韓王派給沛公的人,現在沛公遇到危急的事,逃走是不守信義的,不能不告訴他。”于是張良進去,詳細地告訴了劉邦。劉邦大驚,說:“這件事怎么辦?”張良說:“是誰給大王出這條計策的?”劉邦說:“一個見識短淺的小子勸我說:‘守住函谷關,不要放諸侯進來,秦國的土地可以全部占領而稱王!跃吐犃怂脑。”張良說:“估計大王的軍隊足夠用來抵擋項王嗎?”劉邦沉默了一會兒,說:“當然不如啊。這又將怎么辦呢?”張良說:“請您親自告訴項伯,說劉邦不敢背叛項王。”劉邦說:“你怎么和項伯有交情?”張良說:“秦朝時,他和我交往,項伯殺了人,我使他活了下來;現在事情危急,幸虧他來告訴我。”劉邦說:“他和你年齡誰大誰?”張良說:“比我大!眲钫f:“你替我請他進來,我要像對待兄長一樣對待他。”張良出去,邀請項伯。項伯就進去見劉邦。劉邦捧上一杯酒向項伯祝酒,和項伯約定結為兒女親家,說:“我進入關中,一點東西都不敢據為己有,登記了官吏、百姓,封閉了倉庫,等待將軍到來。派遣將領把守函谷關的原因,是為了防備其他盜賊進來和意外的變故。我日夜盼望將軍到來,怎么敢反叛呢?希望您全部告訴項王我不敢背叛恩德!表棽饝,告訴劉邦說:“明天早晨不能不早些親自來向項王道歉!眲钫f:“好!庇谑琼棽诌B夜離去,回到軍營里,把劉邦的話報告了項羽,趁機說:“沛公不先攻破關中,你怎么敢進關來呢?現在人家有了大功,卻要攻打他,這是不講信義。不如趁此好好對待他!表椡醮饝。
劉邦第二天早晨帶著一百多人馬來見項王,到了鴻門,向項王謝罪說:“我和將軍合力攻打秦國,將軍在黃河以北作戰,我在黃河以南作戰,但是我自己沒有料到能先進入關中,滅掉秦朝,能夠在這里又見到將軍。現在有小人的謠言,使您和我發生誤會!表椡跽f:“這是沛公的左司馬曹無傷說的,如果不是這樣,我怎么會這么生氣?”項王當天就留下劉邦,和他飲酒。項王、項伯朝東坐,亞父朝南坐。亞父就是范增。劉邦朝北坐,張良朝西陪侍。范增多次向項王使眼色,再三舉起他佩戴的玉玦暗示項王,項王沉默著沒有反應。范增起身,出去召來項莊,說:“君王為人心地不狠。你進去上前為他敬酒,敬酒完畢,請求舞劍,趁機把沛公殺死在座位上。否則,你們都將被他俘虜!”項莊就進去敬酒。敬完酒,說:“君王和沛公飲酒,軍營里沒有什么可以用來作為娛樂的,請讓我舞劍。”項王說:“好!表椙f拔劍起舞,項伯也拔劍起舞,常常張開雙臂像鳥兒張開翅膀那樣用身體掩護劉邦,項莊無法刺殺。
于是張良到軍營門口找樊噲。樊噲問:“今天的事情怎么樣?”張良說:“很危急!現在項莊拔劍起舞,他的意圖常在沛公身上啊!”樊噲說:“這太危急了,請讓我進去,跟他同生死!庇谑欠畤埬弥鴦Γ种芘,沖入軍門。持戟交叉守衛軍門的衛士想阻止他進去,樊噲側著盾牌撞去,衛士跌倒在地上,樊噲就進去了,掀開帷帳朝西站著,瞪著眼睛看著項王,頭發直豎起來,眼角都裂開了。項王握著劍挺起身問:“客人是干什么的?”張良說:“是沛公的參乘樊噲。”項王說:“壯士!賞他一杯酒!弊笥揖瓦f給他一大杯酒,樊噲拜謝后,起身,站著把酒喝了。項王又說:“賞他一條豬的前腿!弊笥揖徒o了他一條未煮熟的豬的前腿。樊噲把他的盾牌扣在地上,把豬腿放(在盾)上,拔出劍來切著吃。項王說:“壯士!還能喝酒嗎?”樊噲說:“我死都不怕,一杯酒有什么可推辭的?秦王有虎狼一樣的心腸,殺人惟恐不能殺盡,懲罰人惟恐不能用盡酷刑,所以天下人都背叛他。懷王曾和諸將約定:‘先打敗秦軍進入咸陽的人封作王!F在沛公先打敗秦軍進了咸陽,一點兒東西都不敢動用,封閉了宮室,軍隊退回到霸上,等待大王到來。特意派遣將領把守函谷關的原因,是為了防備其他盜賊的進入和意外的變故。這樣勞苦功高,沒有得到封侯的賞賜,反而聽信小人的讒言,想殺有功的人,這只是滅亡了的秦朝的繼續罷了。我以為大王不應該采取這種做法!表椡鯖]有話回答,說:“坐。”樊噲挨著張良坐下。坐了一會兒,劉邦起身上廁所,趁機把樊噲叫了出來。
劉邦出去后,項王派都尉陳平去叫劉邦。劉邦說:“現在出來,還沒有告辭,這該怎么辦?”樊噲說:“做大事不必顧及小節,講大禮不必計較小的謙讓。現在人家正好比是菜刀和砧板,我們則好比是魚和肉,告辭干什么呢?”于是就決定離去。劉邦就讓張良留下來道歉。張良問:“大王來時帶了什么東西?”劉邦說:“我帶了一對玉璧,想獻給項王;一雙玉斗,想送給亞父。正碰上他們發怒,不敢奉獻。你替我把它們獻上吧!睆埩颊f:“好。”這時候,項王的軍隊駐在鴻門,劉邦的軍隊駐在霸上,相距四十里。劉邦就留下車輛和隨從人馬,獨自騎馬脫身,和樊噲、夏侯嬰、靳強、紀信四人拿著劍和盾牌徒步逃跑,從酈山腳下,取道芷陽,抄小路走。劉邦對張良說:“從這條路到我們軍營,不過二十里罷了,估計我回到軍營里,你才進去!
劉邦離去后,從小路回到軍營里。張良進去道歉,說:“劉邦禁受不起酒力,不能當面告辭。讓我奉上白璧一雙,拜兩拜敬獻給大王;玉斗一雙,拜兩拜獻給大將軍。”項王說:“沛公在哪里?”張良說:“聽說大王有意要責備他,脫身獨自離開,已經回到軍營了。”項王就接受了玉璧,把它放在座位上。亞父接過玉斗,放在地上,拔出劍來敲碎了它,說:“唉!這小子不值得和他共謀大事!奪項王天下的人一定是劉邦。我們都要被他俘虜了!”
劉邦回到軍中,立刻殺掉了曹無傷。
全文賞析
一、主旨和情節
鴻門宴是項羽和劉邦在滅秦之后長達五年的斗爭的開端。雖是開端,卻在某種程度上預示了這場斗爭的終結。這樣說,是因為作者通過對這次宴會全過程(包括會前斗爭和會后余波)的描寫,生動地揭示了項羽的悲劇性格:他自矜功伐而有"婦人之仁"。這種性格不改變,他就必然以失敗告終。而劉邦在宴會上能化險為夷,跟善于利用對方性格弱點也是分不開的。從這段史實可以看出領袖人物的性格在歷史發展重要關頭上所起的作用。
本文按情節的發展過程可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2段),交代鴻門宴的由來。
文章先指出劉、項兩軍的駐地及雙方兵力,表明項羽占有絕對優勢,戰爭的`主動權在他手中。下文所述人物活動均與這個背景有關。斗爭起因是曹無傷告密。項羽聽說"沛公欲王關中",冒犯了他的尊嚴,當即決定進攻劉邦;他的主要謀士范增乘機揭露劉邦的野心,也力主進攻。二人認識上的差異,預示著他們對劉邦將采取不同的態度。
戰爭似乎已經迫在眉睫,卻忽然出現了轉機。項伯為報私恩夜訪張良,勸他逃走,而張良反以"為韓王送沛公"為借口,將消息通知了劉邦。劉邦于是拉攏項伯,以謊言為自己辯護。項伯同意調停,并囑咐劉邦"旦日不可不蚤自來謝項王"。由是而有鴻門宴上的斗爭。
第二部分(第3、4段),寫鴻門宴上的斗爭。
節奏發展得快,氣氛的變化也快。開始很平和,劉邦卑詞"謝罪",項羽說出告密人,可見怒氣全消,有和解意,且設宴招待劉邦。但范增蓄意殺死劉邦,始而"數目項王,舉所佩玉以示之者三",繼而命項莊舞劍,"因擊沛公于坐,殺之",使氣氛越來越緊張。
于是張良出招樊噲。樊噲是劉邦的參乘,有保護劉邦的責任,但無與會資格。項羽得知他的身份后,知其來意,于是借賜酒緩和一下氣氛。樊噲為了將眾人注意力集中到自己身上來,不僅一切做得合乎禮法,而且忍辱吃了生彘肩。然后借項王"能復飲乎"之問慷慨陳詞:于"王關中"一事,言雖有懷王之約,猶不敢自專,必待大王來;又就席間舞劍一事指責項王"欲誅有功之人"。故"項王未有以應",反而賜坐。至此氣氛又進一步緩和,但危機仍未解除。這是宴會斗爭中的高潮。
第三部分(第5、6、7段),述會后余事,包括劉邦逃席,間道至軍;張良留謝,項王受璧而范增破斗;劉邦誅殺曹無傷。
本文情節按項羽是否發動進攻、劉邦能否安然逃席兩個問題逐層展開,波瀾橫生,矛盾迭出,扣人心弦。故事首尾相應,以曹無傷告密、項羽決定進攻始,以項羽受璧、曹無傷被誅終,雖屬節選,亦有相對的完整性。
二、人物形象
本文主要塑造項羽的形象,集中表現了他自矜功伐的性格。因為秦的主力被他擊敗,各路諸侯都聽命于他,承認他的"霸主"地位,所以入關后一聽說劉邦"欲王關中",觸犯了他的尊嚴,立即決定進攻;而在獲悉劉邦"籍吏民,封府庫",等待他來處理,便放棄了進攻打算。更由于自矜功伐,他不把劉邦視為主要對手,不想在席間殺死他,而劉邦又注意維護他的尊嚴,使他動了"不忍"之心,所以對范增的多次暗示"默然不應",對項莊、項伯筵間舞劍也不表態。這種"不忍"之心甚至使他對樊噲采取了格外寬容的態度:樊噲沒有資格與會,本可以叱出,但他理解樊噲的心情,反而賜酒。樊噲陳詞,雖有指責的話,但又把他看得比懷王更高,有"求賞"之意,都合乎他自矜功伐的心理,他內心有愧而"未有以應",于是優禮有加,賜樊噲坐。自矜功伐而又"為人不忍",雖一時成功,最后終不免于失敗。
寫項羽聽了曹無傷告密之后的反應和聽了項伯勸解之后的反應,形成兩個極端,把項羽毫無主見,不辨忠奸,既易沖動又易受騙的性格勾畫得十分鮮明。寫項羽在鴻門宴上既不顧范增再三催促殺劉邦的暗示,又不制止項莊意在殺劉邦的舞劍,還把樊噲的憤激當作豪壯,對劉邦的逃席行為聽之任之,處處表現他的優柔寡斷。
司馬遷是把項羽當作悲劇英雄來描寫的,他曾這樣評論道:"自矜功伐,奮其私智而不師古,謂霸王之業,欲以力征經營天下,五年卒亡其國。"本文雖只寫出人物的一個側面,卻未嘗不能窺一斑而知全豹。
劉邦的形象也寫得很生動。去鴻門"謝罪",雖有項伯居中調停,其實是身入虎穴,命運難卜,但非此不足以平項羽之怒,仍如約而往;回到軍中,"立誅殺曹無傷",從這些事能看出他的堅決果斷。他一向待人傲慢,這一回又是"先破秦入咸陽",是"有大功"之人,但在項羽面前謙詞卑禮,惟恐有所不至——在宴會上屈居下座,他安之若素,出而未辭也覺得于禮不合,這又表現了他能屈能伸的性格。至于他的狡詐多端,從罵鯫生、拉攏項伯、罵告密人等細節中,都表現得很明顯。
三、寫作特點
1.在矛盾斗爭中刻畫人物。作者塑造項羽的形象主要抓住四個問題:是否對劉邦發動進攻;是否在席間殺死劉邦;對樊噲的越禮行為采取什么態度;對劉邦逃席又采取什么態度。這些,上面已有分析。這里附帶說說樊噲。樊噲在危急的關頭不顧衛士阻攔,闖入中軍帳,表現了極大的勇敢。但入帳后的種種行動都是有禮有節的,先"披帷西向立,瞋目視項王",以引起項羽注意;項羽賜酒,他先拜謝,然后站著喝,隨后連生彘肩也吃了;他借機譏諷項王,卻又替劉邦求賞,暗寓尊崇項羽之意,這又說明他粗中有細。
2.運用對照手法烘托人物形象。如:劉邦和項羽;張良和范增。
《史記》原文及譯文 3
作者:司馬遷
穰侯魏厓者,秦昭王母宣太后弟也。其先楚人,姓羋氏。
秦武王卒,無子,立其弟為昭王。昭王母故號為羋八子,及昭王即位,羋八子號為宣太后。宣太后非武王母。武王母號曰惠文后,先武王死。宣太后二弟:其異父長弟曰穰侯,姓魏氏,名厓;同父弟曰羋戎,為華陽君。而昭王同母弟曰高陵君、涇陽君。而魏厓最賢,自惠王、武王時任職用事。武王卒,諸弟爭立,唯魏厓力為能立昭王。昭王即位,以厓為將軍,衛咸陽。誅季君之亂,而逐武王后出之魏,昭王諸兄弟不善者皆滅之,威振秦國。昭王少,宣太后自治,任魏厓為政。
昭王七年,樗里子死,而使涇陽君質於齊。趙人樓緩來相秦,趙不利,乃使仇液之秦,請以魏厓為秦相。仇液將行,其客宋公謂液曰:“秦不聽公,樓緩必怨公。公不若謂樓緩曰‘請為公毋急秦’。秦王見趙請相魏厓之不急,且不聽公。公言而事不成,以德樓子;事成,魏厓故德公矣!膘妒浅鹨簭闹。而秦果免樓緩而魏厓相秦。
欲誅呂禮,禮出奔齊。昭王十四年,魏厓舉白起,使代向壽將而攻韓、魏,敗之伊闕,斬首二十四萬,虜魏將公孫喜。明年,又取楚之宛、葉。魏厓謝病免相,以客卿壽燭為相。其明年,燭免,復相厓,乃封魏厓於穰,復益封陶,號曰穰侯。
穰侯封四歲,為秦將攻魏。魏獻河東方四百里。拔魏之河內,取城大小六十馀。昭王十九年,秦稱西帝,齊稱東帝。月馀,呂禮來,而齊、秦各復歸帝為王。魏厓復相秦,六歲而免。免二歲,復相秦。四歲,而使白起拔楚之郢,秦置南郡。乃封白起為武安君。白起者,穰侯之所任舉也,相善。於是穰侯之富,富於王室。
昭王三十二年,穰侯為相國,將兵攻魏,走芒卯,入北宅,遂圍大梁。梁大夫須賈說穰侯曰:“臣聞魏之長吏謂魏王曰:‘昔梁惠王伐趙,戰勝三梁,拔邯鄲;趙氏不割,而邯鄲復歸。齊人攻衛,拔故國,殺子良;衛人不割,而故地復反。衛、趙之所以國全兵勁而地不并於諸侯者,以其能忍難而重出地也。宋、中山數伐割地,而國隨以亡。臣以為衛、趙可法,而宋、中山可為戒也。秦,貪戾之國也,而毋親。蠶食魏氏,又盡晉國,戰勝暴子,割八縣,地未畢入,兵復出矣。夫秦何厭之有哉!今又走芒卯,入北宅,此非敢攻梁也,且劫王以求多割地。王必勿聽也。今王背楚、趙而講秦,楚、趙怒而去王,與王爭事秦,秦必受之。秦挾楚、趙之兵以復攻梁,則國求無亡不可得也。原王之必無講也。王若欲講,少割而有質;不然,必見欺!顺贾勳段阂玻允菓]事也。周書曰‘惟命不于常’,此言幸之不可數也。夫戰勝暴子,割八縣,此非兵力之精也,又非計之工也,天幸為多矣。今又走芒卯,入北宅,以攻大梁,是以天幸自為常也。智者不然。臣聞魏氏悉其百縣勝甲以上戍大梁,臣以為不下三十萬。以三十萬之眾守梁七仞之城,臣以為湯、武復生,不易攻也。夫輕背楚、趙之兵,陵七仞之城,戰三十萬之眾,而志必舉之,臣以為自天地始分以至于今,未嘗有者也。攻而不拔,秦兵必罷,陶邑必亡,則前功必棄矣。今魏氏方疑,可以少割收也。原君逮楚、趙之兵未至於梁,亟以少割收魏。魏方疑而得以少割為利,必欲之,則君得所欲矣。楚、趙怒於魏之先己也,必爭事秦,從以此散,而君後擇焉。且君之得地豈必以兵哉!割晉國,秦兵不攻,而魏必效絳安邑。又為陶開兩道,幾盡故宋,衛必效單父。秦兵可全,而君制之,何索而不得,何為而不成!原君熟慮之而無行危!别钤唬骸吧啤!蹦肆T梁圍。
明年,魏背秦,與齊從親。秦使穰侯伐魏,斬首四萬,走魏將暴鳶,得魏三縣。穰侯益封。
明年,穰侯與白起客卿胡陽復攻趙、韓、魏,破芒卯於華陽下,斬首十萬,取魏之卷、蔡陽、長社,趙氏觀津。且與趙觀津,益趙以兵,伐齊。齊襄王懼,使蘇代為齊陰遺穰侯書曰:“臣聞往來者言曰‘秦將益趙甲四萬以伐齊’,臣竊必之敝邑之王曰‘秦王明而熟於計,穰侯智而習於事,必不益趙甲四萬以伐齊’。是何也?夫三晉之相與也,秦之深讎也。百相背也,百相欺也,不為不信,不為無行。今破齊以肥趙。趙,秦之深讎,不利於秦。此一也。秦之謀者,必曰‘破齊,弊晉、楚,而後制晉、楚之勝’。夫齊,罷國也,以天下攻齊,如以千鈞之弩決潰筴也,必死,安能弊晉、楚?此二也。秦少出兵,則晉、楚不信也;多出兵,則晉、楚為制於秦。齊恐,不走秦,必走晉、楚。此三也。秦割齊以啖晉、楚,晉、楚案之以兵,秦反受敵。此四也。是晉、楚以秦謀齊,以齊謀秦也,何晉、楚之智而秦、齊之愚?此五也。故得安邑以善事之,亦必無患矣。秦有安邑,韓氏必無上黨矣。取天下之腸胃,與出兵而懼其不反也,孰利?臣故曰秦王明而熟於計,穰侯智而習於事,必不益趙甲四萬以代齊矣。”於是穰侯不行,引兵而歸。
昭王三十六年,相國穰侯言客卿灶,欲伐齊取剛、壽,以廣其陶邑。於是魏人范睢自謂張祿先生,譏穰侯之伐齊,乃越三晉以攻齊也,以此時奸說秦昭王。昭王於是用范睢。范睢言宣太后專制,穰侯擅權於諸侯,涇陽君、高陵君之屬太侈,富於王室。於是秦昭王悟,乃免相國,令涇陽之屬皆出關,就封邑。穰侯出關,輜車千乘有馀。
穰侯卒於陶,而因葬焉。秦復收陶為郡。
太史公曰:穰侯,昭王親舅也。而秦所以東益地,弱諸侯,嘗稱帝於天下,天下皆西鄉稽首者,穰侯之功也。及其貴極富溢,一夫開說,身折勢奪而以憂死,況於羈旅之臣乎!
穰侯智識,應變無方。內倚太后,外輔昭王。四登相位,再列封疆。摧齊撓楚,破魏圍梁。一夫開說,憂憤而亡。
穰侯魏冉,是秦昭王母親宣太后的弟弟。他的先世是楚國人,姓羋。
秦武王死后,沒有兒子,所以立武王的弟弟為國君,就是昭王。昭王的母親原是宮內女官稱為羋八子,等到昭王即位,羋八子才稱為宣太后。宣太后并不是武王的生母。武王的母親稱惠文后,死在武王去世之前。宣太后有兩個弟弟:她的異父長弟叫穰侯,姓魏,名冉;她的同父弟弟叫羋戎,就是華陽君。昭王還有兩個同母弟弟:一個叫高陵君,一個叫涇陽君。諸多人中,魏冉最為賢能,從惠王、武王時即已任職掌權。武王死后,他的弟弟們爭相繼承王位,只有魏冉有能力物色并擁立了昭王。昭王即位后,便任命魏冉為將軍,衛戍咸陽。他曾經平定了季君公子壯及一些大臣們的叛亂,并且把武王后驅逐到魏國,昭王的那些兄弟中有圖謀不軌的全部誅滅,魏冉的聲威一時震動秦國。當時昭王年紀還輕,宣太后親自主持朝政,讓魏冉執掌大權。
昭王七年(前300),樗里子死去,秦國派涇陽君到齊國作人質。趙國人樓緩來秦國任相,這對趙國顯然不利,于是趙國派仇液到秦國游說,請求讓魏冉擔任秦相。仇液即將上路,他的門客宋公對仇液說:“假如秦王不聽從您的勸說,樓緩必定怨恨您。您不如對樓緩說‘請為您打算,我勸說秦王任用魏冉為相將會有所保留。’秦王見趙國使者請求任用魏冉并不急切,必感奇怪,將會不聽從您的勸說。您這么說了,如果事情不成功,秦王乃用樓緩為相,您會得到樓緩的好感;如果事情成功了,秦王任用魏冉為相,那么魏冉當然會感激您了。于是,仇液聽從了宋公的意見。秦國果然免掉了樓緩,魏冉做了丞相。
秦昭王要誅殺呂禮,呂禮逃到齊國。昭王十四年(前293),魏冉舉用白起為將軍,派他代替向壽領兵攻打韓國和魏國,在伊闕戰敗了它們,斬敵二十四萬人,俘虜了魏將公孫喜。第二年,又奪取了楚國的宛、葉兩座城邑。此后,魏冉托病免職,秦王任用客卿壽燭為丞相。第二年,壽燭免職,又起用魏冉任丞相,于是賜封魏冉于穰地,后來又加封陶邑,稱為穰侯。
穰侯受封的第四年,擔任秦國將領進攻魏國。魏國被迫獻出河東方圓四百里的土地。其后,又占領了魏國的河內地區,奪取了大小城邑六十余座。昭王十九年(前288),由魏冉操持,秦昭王自稱西帝,尊齊湣王為東帝。過了一個多月,呂禮又來到秦國,齊、秦兩國國君取消了帝號仍舊稱王。魏冉再度任秦國丞相后,第六年上便免職了。免職后二年,第三次出任秦國丞相。在第四年時,派白起攻取了楚國的郢都,秦國設置了南郡。于是賜封白起為武安君。白起,是穰侯所舉薦的將軍,兩人關系很好。當時,穰侯私家的豪富,超過了國君之家。
秦昭王三十二年(前275),穰侯任相國,帶兵進攻魏國,使魏將芒卯戰敗而逃,進入北宅,隨即圍攻大梁。魏國大夫須賈勸說穰侯道:“我聽魏國的一位長吏對魏王說:‘從前梁惠王攻打趙國,取得了三梁,拿下了邯鄲;而趙王雖然戰敗也不肯割地,后來邯鄲終于被收復。齊國人攻打衛國,拿下了國都,殺死了子良;而衛人即使受辱也決不割地,后來喪失的國都仍歸衛人所有。衛、趙兩國之所以國家完整,軍隊強勁,土地不被諸侯兼并,就是因為他們能夠忍受苦難,愛惜每一寸土地。宋國、中山國屢遭進犯又屢次割地,結果國家隨即滅亡。我認為衛國、趙國值得效法,而宋國、中山國則當引以為戒。秦國是個貪婪無厭,兇惡暴戾的國家,切勿親近。它蠶食魏國,吞盡原屬晉國之地,戰勝暴鳶,割取八個縣之多,土地來不及全部并入,可是軍隊又耀武揚威地出動了。秦國哪有什么滿足的時候呢?現在又使芒卯敗逃,開進了北宅,這并不是敢于進攻魏都,而是威脅大王要求多多割讓土地。大王切勿接受它的要求,F在若大王背棄楚國、趙國而與秦國講和,楚、趙兩國必定怨恨而背離大王,而與大王爭著買好秦國,秦國必定接受它們的做法。秦國挾制楚、趙兩國的軍隊再攻魏都,那么魏國想要不亡國是不可能的。希望大王一定不要講和。大王若打算講和,也要少割地并且要有人質作保;不然,必定上當受騙!@是我在魏國所聽到的,希望您據此來考慮圍攻大梁的事!吨軙飞险f‘要想到上天的意旨不是固定不變的!@就是說天賜幸運是不可多次得到的。秦國戰勝暴鳶,割取八縣,并非是兵力精良,也非計謀的高超巧妙,而靠的主要是運氣,F在秦國又打敗了芒卯,兵入北宅,進而圍攻大梁,以此看來是自己把徼天之幸當作了常規,聰明的人不是這樣的。據我所知魏國已經調集了全部上百個縣的精兵良將來保衛大梁,看來不少于三十萬人。以三十萬的大軍來守衛七丈高的城垣,我認為即使商湯、周武王死而復生,也是難以攻下的。輕易的背著楚、趙兩國軍隊,要登七丈高的城垣,與三十萬大軍對壘,而且志在必得,我看從開天辟地以來直到今天,是不曾有過的。攻而不克,秦軍必然疲憊不堪,大梁攻不下而陶邑卻定要喪失,那就會前功盡棄了,F在魏國正猶疑未決,可以讓它少割土地先攏住它。希望您抓住楚、趙援軍尚未到達大梁的時機,趕快以少割土地來收服魏國。魏國正當猶疑之際,會把得到以少割土地換取大梁解圍的做法看作是有利的上策,一定想這么辦,那么您的愿望就會實現了。楚、趙兩國對于魏國搶先與秦國媾和會大為惱火,必定爭著討好秦國,合縱便因此瓦解,而后您再從容地選擇對象個個攻破。況且,您要取得土地也不一定非用軍事手段呀!割取了原來的晉國土地,秦軍不必攻堅,魏國就會乖乖地獻出絳、安邑兩城。這樣又為您打開了河西、河東兩條通道,原來的宋國土地也將全部為秦國所有,隨即衛國必會獻出單父。秦軍不動一兵一卒,而您卻能控制全面局勢,有什么索取不能得到,有什么作為不能成功呢!希望您仔細考慮圍攻大梁這件事而不要使自己的行動冒險!别钫f:“好!庇谑峭V构チ,解圍而去。
第二年,魏國背離了秦國,同齊國合縱交好。秦王派穰侯進攻魏國,斬敵四萬人,使魏將暴鳶戰敗而逃,取得了魏國的三個縣。穰侯又增加了封邑。
第三年,穰侯與白起、客卿胡陽再次攻打趙國、韓國和魏國,在華陽城下,大敗芒卯,斬敵十萬人,奪取了魏國的卷、蔡陽、長社,趙國的觀津。接著又把觀津還給了趙國,并且給趙國增加了兵力,讓它去攻打齊國。齊襄王懼怕被伐,就讓蘇代替齊國暗地里送給穰侯一封信說:“我聽來往人們傳說‘秦國將要給趙國增援四萬士兵來攻打齊國’,我私下一定對我們國君說‘秦王精明而諳熟謀略,穰侯機智而精通軍事,一定不會這么做’。為什么這么說呢?韓、趙、魏三國友好結盟,這是秦國的深仇大敵。它們三國之間的關系非同一般,盡管有上百次的背棄,上百次的相騙,但都不算是背信棄義,一旦對外它們是互信不疑的,F在要戰敗齊國會使趙國強盛起來。趙國是秦國所仇視的大敵,顯然對秦國不利。這是第一點。秦國的謀臣策士們,一定會說‘打敗齊國,先削弱三晉和楚國的力量,然后再戰而勝之’。其實,齊國是個勢單力薄的疲憊之國,調集天下諸侯的兵力攻打齊國,就如同用千釣強弓去沖開潰爛的癰疽,齊國必亡無疑,怎么能削弱三晉和楚國呢?這是第二點。秦國若出兵少,那么三晉和楚國就不相信秦國;若出兵多,就會讓三晉和楚國擔憂將被秦國控制。齊國懼怕被伐,不會投靠秦國,而必定投靠三晉和楚國。這是第三點。秦國以瓜分齊國來引誘三晉和楚國,而三晉和楚國派兵進駐加以扼守,秦國反而會腹背受敵。這是第四點。這種做法就是讓三晉和楚國借秦國之力謀取齊國,拿齊國之地對付秦國,怎么三晉、楚國如此聰明而秦國、齊國如此愚蠢?這是第五點。因此,取得安邑把它治理好,也就一定沒有禍患了。秦國占據了安邑,韓國也就必定無法控制上黨了。奪取天下的中心區域,與出兵而擔憂其不能返回比較起來,哪個有利?這些道理都是顯而易見的,所以我才說秦國精明而諳熟謀略,穰侯機智而精通軍事,肯定不會給趙國四萬士兵讓他攻打齊國了!庇谑丘畈辉龠M軍,領兵回國了。
昭王三十六年(前271),當時相國穰侯與客卿灶商議,要攻打齊國奪取剛、壽兩城,借以擴大自己在陶邑的封地。這時有個魏國人叫范睢自稱張祿先生,譏笑穰侯竟然越過韓、魏等國去攻打齊國,他趁著這個機會請求勸說秦昭王。昭王于是任用了范睢。范睢向昭王闡明宣太后在朝廷內專制,穰侯在外事上專權,涇陽君、高陵君等人則過于奢侈,以致比國君之家富有。這使秦昭王幡然醒悟,就免掉穰侯的相國職務,責令涇陽君等人都一律遷出國都,到自己的封地去。穰侯走出國都關卡時,載物坐人的車子有一千多輛。
穰侯死于陶邑,就葬在那里。秦國收回陶邑設為郡。
太史公說:穰侯是秦昭王的親舅舅。秦國之所以能夠向東擴張領土,削弱諸侯,曾經稱帝于天下,各國諸侯無不俯首稱臣,這當是穰侯的功勞。等到顯貴至極豪富無比之時,一人說破,便屈居下位,權勢被奪,憂愁而死,何況那些寄居異國的臣子呢!
賞析
魏冉是秦宣太后之弟,運用殺伐手段擁立宣太后之子昭王即位,又憑著他與昭王的`特殊關系在秦國獨攬大權,被封為穰侯,四次為相,起用名將白起,連續東伐,攻城略地,戰績卓著。太史公為其立傳既著眼于“苞河山,圍大梁,使諸侯斂手而事秦”的功績;又有意揭示其最后“身折勢奪而以憂死”的原因。傳文中對穰侯由發跡到憂死的全過程作了確切而簡要的記述。這樣一位權勢赫赫的人物何以“一夫開說”而“身折勢奪”呢?傳文中揭示的主要原因有兩個:其一,他假秦國的武力專注于攻齊。“以廣其陶邑”,經營自家的地盤,擴大自己的勢力,這是與秦孝公之后的歷代秦王著眼于統一中國的戰略目標背道而馳的。其二,他“擅權于諸侯”,“富于王室”,對秦王政權構成了嚴重威脅。因而,他的垮臺具有必然性,太史公的記述無疑是深刻的。
清吳見思對本傳曾作過如下評論:“穰侯事大都備于《范睢傳》,此只用點次法,以須賈說詞及蘇代書詞,兩篇出色,前后以簡略相配,以成章法!(《史記論文》)從該傳的章法特點看,吳氏的說法是正確的,但他沒有指明太史公何以不惜篇幅插入這兩大段說詞和書詞,而這恰恰是太史公行文的周到、細密之處。其實引入大段的說詞和書詞旨在說明處于飛黃騰達時期的穰侯已經露出了垮臺的肇端。須賈已經看到穰侯一味經營陶邑的用心,所以勸穰侯不可圍攻大梁,否則“陶邑必亡,則前功必棄”。蘇代的書詞則正是后來范睢“一夫開說”的注腳。因此,這兩段說詞和書詞在傳文中居于重要地位,是表達傳旨不可或缺的部分。
【《史記》原文及譯文】相關文章:
《史記·孔子世家》原文及譯文04-03
史記項羽本紀原文及譯文08-29
《史記》的原文譯文及閱讀答案09-20
史記《屈原列傳》原文及譯文鑒賞10-31
史記汲鄭列傳原文及譯文解析01-13
《史記·田單列傳》文言文原文和譯文11-25
《墨梅》原文及譯文01-20